(記者宋國正報導)四月五日
清明節將至,位於本縣最西邊的
漁翁島上,自古流存的傳統祭拜習俗迴異於各地,在當天各姓氏建有宗祠者,除中午必須舉行祭祖儀式外,且
不能用麵線當供品,據當地耆老的說法是,麵與罵同音、線和散同音,先民懼怕麵線會使子孫不歡而散,才有禁用麵線當供品的忌諱流傳至今。
西嶼陳姓民眾說,每年清明節來臨,拜祭先人的旅台鄉親回故鄉的比過年還要熱絡,當天除各姓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,各家戶也會在清明前擇日掃墓紙。當天中午並會舉行家祭祭拜先人,所用的祭品有各種菜餚、飯湯、發糕、大玖銀若干及一支清香,但嚴禁使用麵線當供品。
當地老一輩人士指出,事實上,目前祭祖掃墓,隨著時代變遷已不限於清明當天,有些工作較忙的勞工因尚須請假加上回鄉機票難買,有的選在清明之前,有的選在清明之後,尤以本縣目前的習俗,在清明節前後半個月,都可以祭掃祖墓。老者又指出,依台灣的習俗,清明節上祖墳祭掃,必須將墳上雜草清除,並在墳墓周圍壓上長方形的
五色紙,作為一年一度拜墓的標誌,該項習俗乃源於古代掛錢的習俗。
至於祭品,在閩南地區都是以市上購買現成的麻糬、
草仔粿等多種為主,在台灣本島昔日亦是如此,但近年來祭祖的食品則改為簡單的餅乾、糖果之類避免過度浪費,但若家中尚有老一輩長者的話,才會恢復古早雞、鴨、豬肉等
三牲祭品去祭墳,而在西嶼鄉的祭拜習洛中,各祠堂還留有春祭祖先的風俗習慣,並且顧晚間設筵席,每一戶派一人參加。
往昔,無論新舊墳墓,凡是婦女們前往祭掃,多半有哭墓之俗,隨著時代的進步已不多見了,目前於清明前後十五天內,若未進行撿骨入塔的墳墓,通常子孫皆會攜老偕幼前往掃墓,藉此表達對先人的追念。
記者:宋國正報導 / 2011-03-29 14:00:00
資料來源:澎湖時報
發表人:張大支:)